圣超然按

今天继续由李双珠来讲解这个话题,这是第三部分。他的文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后面将给出实战应用(干货哦)。

 

ys

 

三、因明的公式(形式)–三支比量

 

《因明入正理论》中说“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先作一个分段,再作个简单消文和说明:

 
1、分段句读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
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
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2、消文
因有三相。是说因明有“三支比量”,三支,就是三个部分。即比量有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叫“宗、因、喻”。“宗”就是立宗,是所立;“因”就是能立;“喻”就是比喻,包括同喻与异喻。索达吉堪布在《量理宝藏论解说》中详细描述了“因三相”。我根据他的说法,制作了一个表格,见表一:

表一:因三相一览表

宗法

有法

 

 

 

同喻

 

异喻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这是因明学三支比量的要点,讲的是“宗、因、喻”的相互关系。

 
“遍是宗法性”,说的是因与宗的关系,是因明比量的关键内核,包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宗归因,寻找立宗可能有哪些因;在第二阶段,由因证宗,剔除非因的成分。这二个阶段的工作,表达了因明的内在逻辑关系:

 

  • 考察“因”在宗法上是否存在?即“因”是否可以证成立宗?如果因“因”在宗法上存在,即“因”可以证成立宗。那么就排除了“不成似因”;

 

  • 考察“因”与宗法是否矛盾?即“因”是否可以与立宗相反?如果 “因”与宗法没有矛盾,“因”与立宗没有矛盾。那么就排除了“相违似因”;

 

  • 考察“因”在宗法上是否“遍”?即“因”是否既可以证成立宗又可以否定立宗?如果“因”的一部分可以正成立宗,而“因”的另一部分可以否定立宗,那么就是“不定似因”。如果没有这种状况,那么就排除了“不定似因”。

 

在一个比量的公式中,不出现“不成似因”、“相违似因”、“不定似因”,那么这个推理就是正确的推理。
同品定有性—-同品指的是与宗同类的事物,“同品定有性”指同品一定有。
异品遍无性—-异品指的是与宗异类的事物,“异品遍无性”指异品一定没有。
“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 具备二项功能:

 
1、对于“遍是宗法性”的支持。“同品定有性”是说与宗同类的事物,一定有。这相当于数理逻辑中科学归纳法的N=1的状况。以此证明论证的命题是有价值的。“异品遍无性” 是说与宗异类的事物,一定没有;这是剔除非因的成分。

 
2、对于喻的贡献。由于因明论证的命题很深奥,一般的人不容易懂。怎么办?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这样听到因三相论证的人就比较好理解。

 
智敏上师在《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作了一个图,我叫它“因明能立图”。这张图,对于理解“因三相”,是有帮助的,具体见下图:

tutu

比较上图与表二“声是无常的因三相一览表”,可以看到它们完全相同:

表二:声是无常的因三相一览表

宗法

有法

是无常

所作性故

同喻

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

异喻

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

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