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双珠

 

前面我们聊了因明概念。聊它的目的,是为后面的沟通,建立一个平台,这样大家的沟通都在一个平台上,沟通起来就很便当,不会出现“鸡对鸭说”的局面。

 

croods

在因明的平台上,简单地沟通了我们的时代呼唤因明。那个时候,我们提出“因明与现代人的文化知识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我们沟通了因明与口才,从因明的三支比量的角度、从因三相得角度,研究了因明与口才的相关性:发现学习因明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深入浅出,表达过程中条理清晰,层次丰富、重点突出,最终得出“学习因明可以提升口才”的结论。

 
之后,我们又一起从因明破立的角度研究了因明,发现学习可以获得的另外一个额外利益:学习了因明,可以获得结构性的思维,包括获得结构性的分析方法和结构性的总结方法;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当我们踏入因明之门,而且初步结构性的思维的时候,这些工具与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影响。

 
这些外在影响包括:如果我们在企业等盈利组织中工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不论我们是在打工还是作企业家投资人;(如果打工的话,可以获得更多的薪水;如果我们是企业家的话,将获得更多的业务),如果我们在机关单位的组织体系中,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位置;如果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或社会研究的话,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成果。它们的内在影响则是我们的人性化倾向,形成了我们的智慧人生。

 
这次我们就聊一聊,学习因明,可以获得的智慧人生。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婚礼。在宴会上,有个朋友询问我:“信佛,是不是迷信?”我回答说:“这事,要区分的看。如果有人想通过拜佛,保佑他贪污受贿,那么这就是迷信。假使佛菩萨因为他拜佛就保佑他不东窗事发,那么佛菩萨就是他的同案犯。怎么可能呢?”他同意了我的观点,后来我们继续聊下去了:一个人加入一个团体或者一个组织,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有的人,因为没有朋友,寻找友谊而加入;有的人,因为没有势力,为获得势力而加入;有的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加人而加入(类似跟随);有的人因为所信赖的人加入而加入(类似人云亦云的哪一类);而有少数的人,因为观察清楚而加入。这些少数的人是信仰,不是迷信。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加入一个团体或者一个组织的人,思想是迷信的。他们的人生没有智慧。

 
那么什么是智慧人生?

 
七月初,我看见一条“一对情侣疑因彩礼和买不起婚房而殉情”消息,当时叹息说:这两个有情的傻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梁祝。我的问题是:连殉情这样的事情都能办得到,其它的怎么办不到呢?为什么这样不爱惜生命呢?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完全可以采取诸如“私奔、裸婚”等方式解决“彩礼问题”和“买不起婚房”之类的问题的。

 
人生,就是一个人生命过程。智慧,是恰到好处地处理面对的人和事的方式方法。智慧人生,则是一个人以恰到好处地方式方法处理所面对的人和事的生命过程。更确切地说,智慧人生,就是人性化倾向。

 
在我们中国,聪明人,实在太多;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人才,恐怕比比皆是。俗话说“村村有好汉,处处有能人”,就勾勒了咱们中国人才众多的现象。有的人尽管有才,别人不敢用,比如说曹操抓住吕布的时候,惋惜他的勇猛,有留下此人壮大力量的念头的;但在听到刘备说“此人是三姓家奴”后,就放弃了珍惜吕布这个人才之心;有的人尽管有才,但别人不放心,比如战国时期在鲁国学习的吴起,当时鲁国上下知道他是人才,考虑到进攻一方是他的妻子的祖国,就不敢启用他;最后吴起杀妻求将,这是个凄惨的人生际遇。至于我们所熟知的大圣人孔子,他在当时的时代,总人口也不超过1000万,他就有3000多个学生;按照可比较的人口推算,相当于当代13亿人口,他有40万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中,许多都是当时响当当的角色,国防部长人选有子路,国家主席人选有雍也,发改委主任兼外交部长的人选有子贡,有总理人选有冉有,有教育部长人选有曾子……这样的人,那个国家的领导敢任用呢?当然客气是有的,恐惧心也是不少的……

 
我们这样的人,都是小人物,从来没有升起要和孔子这样的大人物攀比的心理。我们只是希望:在生活上,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工作上,有更大的研究成果;在政治上,可以获得更高的位置。为此,我们渴望获得智慧人生。希望我们从此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面对的人和事。

 
其实,恰到好处地处理面对的人和事只是智慧人生的表象,它的根本是人格修养。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在单位里,领导任用的是他所怀疑的。这事,与我们所熟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相悖。尽管我们知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意思就是“如果是受怀疑的人,就不要启用提拔;如果已经启用提拔,就不要再怀疑”,但我们并不了解这个词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实这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文化背景就是“人格修养”:在不了解对方的人格品质的条件下,需要在可以控制的环境下使用他的才具;在了解人格品质的条件下,放心大胆的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位领导任用了他所怀疑的人,并在组织机构上设置相互牵制,影响组织效率的原因。当然,如果对这个现象进行更深程度的挖掘,就会有更多的发现;但那些不是本文所研究的目标,就只能割爱了。

 
我们继续讨论”,学习因明,长期使用因明,对我们人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它最终导致我们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品质?

 
总的来说,学习因明,可以形成理性、从容、豁达、真挚、勤奋、正派、灵活、刚毅、厚道、乐观等优良品格。这十项品格,是我们所羡慕的、希望拥有的。其实,我们哪怕拥有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得到改善。如果没有好的品格修养,只能梦想实现“获得更多的收入、有更大的研究成果、可以获得更高的位置”,现实当中根本就不可能。

 
这十项优良的品格,其实都是学习因明养成结构性思维品质的产物。具体的说,结构性思维可以导致人形成理性、从容、豁达、真挚品质特征;结构性的分析方法,导致人形成勤奋、正派、灵活的品质特征;结构性的总结方法,导致人形成刚毅、厚道、乐观的品质特征。

 
当然,我们可能对同样的词汇,理解不同。以下,逐条进行分析说明。

 
1、理性
最近网络上传了一篇博客,题目是《毛主席1969年最独一无二的决策让世界瞠目结舌》。文章介绍在珍宝岛之战后,苏联人觉得丢了面子,准备对我们进行核讹诈;而毛主席提出打到苏联去,同时为了不让美国佬捡便宜,把我们的原子弹丢到在中国附近的美国人头上。当时世界震惊,最后苏联人吓得退缩了,美国人也开始注视中国了。此事,还间接促进了中美的接近与接触,导致了此后的中美建交,以及中国走出封闭的外交困境等等。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写得真有毛主席的神韵,因为它符合毛主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战术和毛主席 “十六字游击战”的用兵特色。

 
我所说的理性,包括在处理人和事的过程中的全局观、大局观和要点观;不仅如此,还包括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仅仅是富有激情。这样看,这个理性的内涵很深。

 
借用上面的例子,说说什么是全局观。我猜想:毛主席看出这是苏联人的核讹诈,并且确认了这就是个讹诈。那么如果我们害怕了,那么我们得让出珍宝岛。一方面,让出珍宝岛,则表明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会严重打击,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它国家会怎么看待中国: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还是苏联的傀儡?毛主席看到了不止这些的危害,下定决心打破苏联人的核讹诈。

 
另外,苏联人没有使用地面武装,而是进行核讹诈。他们之所以进行核讹诈,说明他们心虚嘛。苏联人怕什么呢?他怕我们的步兵,因为他刚刚战败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害怕美国人来捡便宜。这样,毛主席提出,用步兵解决苏联的问题,用我们手里的原子弹解决美国人。这一下,全世界都明白了:如果中国人没有办法过了,那么大家将都没有好日子过。这样,形成了全球对付苏联的格局。中国因此度过一场核讹诈危机。

 
在这个例子里,毛主席的策略很好地体现全局观与大局观的差别。我们平时关注的最多的是事情的重点要点,关键的细节;很少关注什么全局观、大局观的。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也分不清他们之间的差别。

 
全局观,是关于事情的发展,对后期局面产生什么样影响的认知;如这事对后期其它事情的影响;而大局观,则是对事情本身的认知,如这事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目前的局面是有利事物发展的还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对事物发展有影响的资源存在于何处?如何才能获得?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何促进我们实现目标等等;而要点观,则在大局观之下,来观察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关键的细节又是什么等等。

 
在这里,我们看到,具备理性品格的人,具备全局观、大局观、要点观。这三观之中,大局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全局观,是建立在大局观的基础之上的;要点观,也需要全局观的引导。

 
聊到这里,我忽然有个疑问:理性的人,有激情吗?看看上面的例子,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毛主席面对苏联的核讹诈,处理核讹诈危机的过程中,多么富有激情。《毛主席1969年最独一无二的决策让世界瞠目结舌》中,虽然没有用笔墨描写毛主席的音容笑貌,但我们却感觉到他老人家就在那里激扬文字、指挥若定、从容不迫。

 
2、从容
从容的反面是慌张,遇事惊慌失措。具备理性品格的人,在面对忽然出现的人和事,很少会慌张的;即使偶尔有点慌乱,但很快也就恢复到平时的状态中。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条件下,冷静面对突然其来的人和事,按照自己处理事情的一贯风格,处理这些的人和事情。这样的品质,就是从容。

 
说起从容,我想起2011年5月一件往事: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在建设一个投资10多亿的项目,我负责进口的工艺设备的安装。出于保密的原因,外方不提供这些设备的总图和部套图,也不提供每天安装的书面资料,只是在遇到需要处理的安装任务时,用石笔在水泥地面画张草图,当我方人员明白后随即擦去。在这样的条件下,安装工作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实际上掌控在外方现场工程师手中,设备安装公司对施工进度无能为力,实际上,设备安装公司与外方现场工程师已经矛盾重重了。这些矛盾,终于在桁架安装过程中爆发出来:设备安装公司按照自己的施工经验,按照“先立柱后连接横梁”的模式施工,外方不同意,要求拔掉重新施工。双方在现场僵持起来。

 
在现场跟踪学习的小弟被当时的情况吓住了。先是劝说双方,发现劝说没有效果后,就不知所措了,之后才想起用电话向我汇报。在接到电话之前,我正在按照每天巡视现场习惯前往现场的途中,接到电话后我加快脚步赶往僵持的现场。尽管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我当时也很从容。一则,我不害怕安装公司退场;二则,我也不害怕外方工程师离开现场回国。因为,根据合同外方的工程师需要进行安装指导,完成安装后才可以回国;安装公司需要在外方指导下安装设备。尽管如此,我心里也讨厌外方控制安装进度的做法,希望通过这件事,找到解决“外方控制安装进度”的方案。

 
当我到达现场后,安装公司的现场经理,小弟(我方的现场工程师)、外方的现场工程师,还在僵持着。我询问了安装公司的现场经理,他介绍了情况;我分别向我方工程师及外方工程师询问情况,他们都给予了确认。这样,我请求我们一起开会讨论一下,双方都同意了这个请求。在会上,我询问外方的现场工程师,他这样作的理由是什么?对方说是他的老板的主意,至于原因,他说不清楚。这样,我们当场就打长途电话,与外方的老板沟通,他仔细介绍了中方安装桁架会导致桁架产生预应力,减少桁架的有效载荷的情况;提出了他的安装方案,而按照外方方案安装的载荷,消除了预应力,可以实现桁架的设计载荷。在沟通过程中,我认为外方的做法是对的,外方的方案对所安装的设备有利,对公司有利,应当支持。

 
放下电话后,我并没有受到“讨厌外方控制安装进度的做法”的情绪干扰,而是冷静地将外方的设想画了张草图,向与会人员作了介绍,说明外方方案与安装公司方案的区别,以及两个方案中桁架的受力状况,以及两个方案长期使用后的可能状况;与此同时,我还介绍了桁架上的设备自重、满载质量等情况。经过先后3次这样的交流,安装公司现场经理明白了外方的意图及外方方案的优点,后来都按外方现场工程师的要求做了更改。

 
事后,我对此事作了更深程度的思考:我觉得在需要外方工程师进行现场指导安装的条件下,外方必然控制设备的安装进度;我们无法获得这些设备安装的主导权。为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我们需要服从外方的安装指导。从此,我放弃了寻找解决“外方控制安装进度”的问题,支持外方的现场指导。

 
应该说,我在处理“安装现场僵持事件”过程中,是从容的。之所以没有被现场僵持局面感染,与我对双方的理解有关;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则与心胸开阔有关。

 
3、 豁达
豁达,就是大度,对事情看得开,不计较。豁达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有点“吊儿郎当”的味道。豁达是一种品格修养,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长期学习后形成的。

 
天生的豁达,比如说历史上的刘邦,史书记载说他“豁达大度、平易近人”,他的这种豁达的品格,对他最终打下汉室天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先天的豁达,与我们无缘,因为我们太平凡了,没有成就“汉室帝国”的机缘,也没有成就“汉室帝国”的雄心;本文讨论的是“后天长期学习后形成的豁达”。那么,豁达的品质,可以在后天长期学习后形成吗?

 
杜拉克教授说“管理是一项技能,这项技能可以在学习后掌握”,为此杜拉克教授专门写了本书《有效的管理者》,后来,这本书,成了他的成名作。同样的,豁达的品质也可以学习后形成。我今天提出“豁达的品质,可以在后天长期学习后形成”的观念,并作简单地说明,介绍学习因明、掌握因明,获得结构性思维后可形成豁达的品质,却没有成名成家的想法。所以啊,我就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一家之言,或许是“贾雨村言”呐,呵呵。

 
豁达的品质,可以在学习因明后,长期练习后形成。在《因明与结构性思维》中介绍了学习因明的额外收获是获得结构性思维,结构性思维对人的品格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决定性影响。

 
结构性思维,决定了这个人具备“理性”的品质,“理性”在不知不觉中就让人考虑问题时看大局看关键。假设有一个人,对事物的大局看得很清楚,或者了解但不是那样透彻明白的条件下,他会斤斤计较于事情的细节?他不会去关注事情的关键要点与重要资源?
一个具备理性品质的人,ta的关键词就是“大局、要点、关键资源”;面对眼前的事物,ta需要认知这个事物的缘起与发展过程,这个事物的大局和要点,以及影响这个事物发展的关键资源何在?在这些关键词没有出现的时候,ta会寻找它们,一直到这些关键词出现;在这些关键词出现后,ta会关注它们。

 
我在工作中发现,企业里的那些“大人物”,都力图对企业的事情有大局观,想法设法去抓到要点重点,只是他们经常抓住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讨厌的事情,或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认为:我所喜欢或者讨厌的,都是这个企业的大事情;我所干的事情,也是这个企业的大事情;因为我是这个企业的大人物之故。他们经常抓错了方向,当然也就不能出现他所希望获得的局面。因此,很难想象,了解到事物的全局与关键要点的人,不去关注这些,反而关注细枝末节的事情和鸡毛蒜皮的现象。长期这样的练习,慢慢地就形成“远离现象,关注要点,放眼全局”的豁达品质。

 
上面的观察揭示:豁达的品质,是可以学习的,也可以在后天形成。假使我们在前世没有带来,我们也可以在今世通过学习因明而获得。

 
古人曾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表示大度,表示人胸襟开阔,是豁达品质的另外一种表述。通过学习因明而豁达的人,一般来说,都是理性的人,喜欢真理、相信真理、热爱真理、信奉真理。他们所关注的是真理,对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则关注面对的事物。经常考虑:这件事,是不是关键的事情?如果是的,就再观察它的关键点何在;如果不是的,就授权委托别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关注大局,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细枝末节,就是豁达品质的显著特征。

 
通过学习因明而豁达的人,信奉真理。他们对真理的真挚情感,有很多时候,也愿意为真理而献身。中世纪的时候,罗马教皇对布鲁诺说:“如果你放弃(太阳中心说),你获得生命;如果你坚持(太阳中心说),那么烧死你”。布鲁诺选择了真理,选择了为了真理而献身了。这样看来,豁达的人也是情感真挚的人。

 
4、真挚
真挚,纯洁真诚的情怀,具有非常天真的味道。

 
听到天真这个词,我们联想到的是一个幼儿的形象:那种饿了就哭,困了就睡的小家伙。没错,天真就是这个形象,天真的本质就是听从内心感觉的召唤,并将内心的召唤付诸行动。比如那个小家伙,他觉得饿了,就哭,就找奶吃;他觉得困了,管你是谁报着他,照样呼呼大睡。这是幼儿的天真。

 
那么一个学习了因明并经过一段时期训练后得到一点结构性思维的人,他的真挚是什么?学习了因明并经过一段时期训练后得到一点结构性思维的人,他的真挚是理性的天真,就是“热爱真理、寻找真理、发现真理、应用真理”。

 
学习了因明,就学习到“现量”和“比量”;学习到“现量”就学习到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研究;学习到“比量”,就学习到如何寻找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如何发现现象间的规律性,如何总结规律。这样,很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全局观、大局观及要点观,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知和总结,坚持用发现的规律指导自己的工作……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总结规律、相信规律、应用规律,就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并将内心的呼唤付诸行动,正是学习因明的人的真挚。这是对真理的真诚回归,这是理性的天真。

 
在建国的将军中,我很喜欢粟裕将军。我最喜欢他的“三次作斗胆直陈”。在1946年毛主席提出让华野到江南,玩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游戏的时候,粟裕将军三次作“斗胆直陈”,认为华野留在江北更适合歼敌。最后,毛主席听取了他的建议,成就了淮海战役的辉煌。

 
“三次作斗胆直陈”,从表象上看,彰显了粟裕将军的勇猛与耿直;往深里看,表明粟裕将军对党忠贞,热爱军队、热爱子弟兵、向往和平,发现真理、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怀。如果缺乏这样天真的赤子之情,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他“三次作斗胆直陈”。
粟裕将军相信自己的观察,相信自己的总结、相信自己所掌握的事物的规律性,在这个基础上他坚持所发现的真理,服从真理的召唤。他在用兵如神毛主席面前,“三次作斗胆直陈”,真了不起……他这样做,没有犹豫、没有胆怯、没有市侩;他没有考虑他的位置、没有考虑他的权势、没有考虑毛主席是否震怒;也许,他都考虑了,但为了尽快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为了建设华野子弟兵的伤亡,他真诚地“三次作斗胆直陈”,他是真挚的、真诚的、也是天真的。

 
同样的在辽沈战役中,林彪元帅在比较打长春还是打锦州时,他很动摇。他的动摇是真的,是他对东北抗日联军的真爱。毛主席对他的动摇很气愤、很着急,这些情感也是真的。这些体现了他们感情真挚可爱……

 
在我看来,“三次作斗胆直陈”是粟裕将军的天真,这种天真,是坚持真理的天真;这种天真是服从真理的召唤的天真……

 
尝到因明味道的人,会喜欢因明,乐于使用因明。这种理性,是对因明的喜悦,是真挚天真的情感。这种天真,来源于勤奋的学习、勤奋的工作……

 

 

5、勤奋
勤奋,这个词我们都熟悉。在乡下还有一句与它相关的谚语“大富由命,小富有勤”;在我们这些读书人的记忆里,还有“勤能补拙”的说法。勤奋,是很好的品格。佛学六波罗蜜中有一个词叫“精进”,它们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

 
学习了因明并经过一段时期训练后的人,容易获得“勤奋”的品格。比如说,刚刚学会开车的人,会很喜欢开车;同样的,刚刚学习因明并进行了一点训练后,很容易乐于“破立”的。破,就是破斥别人的观点;立,就是建立自己的观点;“破立”都需要依据,依据就是“现量”和“比量”。现量,是我们准确无误对事物的观察与感知;而比量,就是运用“三支比量”进行的推理。由此可见,为了“破立”,我们一方面需要研究关于所破立的立宗的因方面的现量,一方面还需要积累我们的知识体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另外一方面,还需要研究立宗的“因三相”,立宗与因的关系等待。在这个“破立”过程中,我们没有清闲的时候。

 
对于刚刚学习因明的人来说,喜欢运用因明作为工具进行破立;那么对于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人来说,则容易用因明工具审视我们面对的事物—-我们面对的观念、习惯以及生活与工作中的疑难。举个例子说个类似的情况,我有一个朋友,在20年前跟一个退休的公安局长学“矛盾论”,入门之后到处用矛盾论来分析事情,满口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这是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矛盾的主要矛盾”,“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非常勤奋地用《矛盾论》分析所面对的大小事务(有点象着了魔一样),大约2年之后,他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应用矛盾论看待面对的事物了,作为学习的副产品,他那个时候就成为他所在单位的主心骨了;一直到现在,他遇到一个陌生的事情,马上收集资料,再作上述的分析,形成了非常勤奋的习惯。

 
同样的,如果掌握了因明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后,面对我们的习惯、观念、生活与工作中的疑难,尝试应用因明进行分析和总结,训练自己,坚持不懈。慢慢的,就会有收获,会发现我们面对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世界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那样市侩、那样势利。相反,世界也变得更加真挚、更加公正,更加富有正义了。

 

 

6、正派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对正派概念的理解。那是在70年代,晚上的农村,在稻场上看黑白电影。看见电影里的正面人物大多气度轩昂,而反面人物则猥琐不堪。我喜欢正面人物,讨厌反面人物。电影里正反面人物在外表与气质上具备泾渭分明的差别,曾经影响我很长时间;以至于我在工作后,常常导致我无法区分对面人物的正邪类别。因为我看到许多干着“损人利己”的人,面貌并不猥琐;而许多照顾全局的人,却其貌不扬……

 
正派,涉及到人为人处世的风格。正派,最关键是不苟取,具有公正、正义的味道。

 
通过学习因明,可以获得正派的品质。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聊过,学习因明可以使人养成了“勤奋”的习惯。这样的人常常乐于研究“现量”和“比量”。研究“现量”,就是通过我们的五官,观察面对的事物;研究“比量”,就是要研究事物产生与发展变化的缘起和规律性,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学习因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事物生灭的缘起性法则,由此我们还认识到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果不虚的道理,具有很大的震撼力: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说如果没有因,那么就一定没有果。比如说,一个东西如果不是你的,你拿来了,终究会被人夺去;如果是你的东西,你没有及时取回,被别人拿走了,那么寻找回来会耽搁你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再比如说,办理某个事情,尽管在你的权责之内,不论是别人自发地“孝敬”你,还是应你的要求来“孝敬”你,也不论“孝敬”你的是钱财、还是美色、还是其他的东西。这个“孝敬”就是“不是你的东西”,如果你拿了,迟早会被别人剥夺掉的。对比那些东窗事发的权力寻租的当权者,当初利用权力寻租,嚣张跋扈,仿佛他就是法律、他就是规则,没有他就是不行;大势收受“孝敬”,作自己不该做的事情,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在威严的法律面前,面对强大的事实,倾囊呕吐“所收受的孝敬(受贿的钱财)”。这何尝不是 “因果不虚”道理的一种体现?

 
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东西,才是你的东西呢?假使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正当收益,那么这个是你的;假使是父母亲友的赠与或合法的继承,那么这些也属于你。比如说如果你在一个组织内工作,组织确定你的薪酬福利,那么这个就是您的东西;您父母馈赠给你的,就是您的东西;如果是继承的,也是您的东西;另外,如果自己业余炒股理财获得的收益,是你的东西;如果自己购买彩票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东西。乃至于你爱的那个人也爱你,那么ta就是你的“爱人”……

 
明了“因果不虚”的道理的人,就不会拿不是自己的东西和钱财,这就是对“因果不虚”的敬畏之心,这也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底线。

 
别人的钱再多,是他的,与我无关;别人的女人再美,是他的女人,也与我无关;别人的位置再显赫,是他的福报,也与我无关……我不贪他的权势,也就不要仰仗他的鼻息;我不贪他的钱财,也就不会成为他的走狗;我不贪她的美色,也就不会败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我不贪恋这个名位,那么也就因之不会心力憔悴……

 
学习因明,让我们正派;做人,我们规规矩矩;办事,我们老老实实。

 
学习因明,获得正派的品质,在生活与工作中“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这样的人,会不会是不是很呆板?

 

 

7、灵活
学习因明,获得正派的品质,在生活与工作中“规规矩矩做,老老实实办事”。这样让我们有一个担心:这样的人,会不会是不是很呆板?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因明是辩论的工具,因明是思维的方法”;造这样说学习因明只会让人更聪明,更具有灵活性,怎么会让人很变得呆板呢?

 
前面聊过,学习因明,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我们所面对的事物产生与发展变化的缘起和规律性,发现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学习因明,可以我们认识到所面对的事物生灭转化的缘起性法则,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其发展变化现象中的因果不虚的道理。

 
据此,我们在处理面对的事物时,就非常主动非常灵活:如果面前这个事物,是好的,有利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与长远利益,且对别人没有损害,那么我们应当促进它的成长成熟;或者我们尽量延缓它的消亡与隐没。在促进这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寻找出这个事物的斗争性要素,以及支撑这个要素的力量,维护它,确保其存在,以推动这个事物的发展;反之,如果要延缓一个事物的消亡与隐没,那么就需要寻找出这个事物的同一性要素,以及支撑这个要素的力量,维护它,确保其存在,以维持这个事物的存在。如果面前这个事物,是不好的,影响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与长远利益,但对别人没有影响,那么我们应当促进它的消亡与隐没;或者我们尽量延缓它的成长成熟。在促进这个事物的消亡与隐没时,寻找出这个事物的斗争性要素,以及支撑这个要素的力量,维护它,确保其存在,以推动这个事物的向它的对立面的转化;反之,如果要削弱一个事物的力量,尤其在这个事物发展的初期,需要延缓一个事物的成长成熟,就需要保持其现有的状态,不让它成长成熟,那么就需要寻找出这个事物的同一性要素,以及支撑这个要素的力量,维护它,确保其存在,维护这个事物,避免其向它的对立面的转化,以维持这个事物存在于的当前状态。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所获得的规律性,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例如,如果处于对事物不了解的“黑箱”状态时,我们需要研究事物存在的环境,从这里入手认识事物的输入输出特性,由此猜测事物的结构与功能;如果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处于“灰箱”状态时,就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已经了解事物结构与功能特性,进一步研究事物的总体及其构成,或者研究所了知的这些局部的特征与构造;如果已经完全了解了所面临的事物,处于“白箱”状态,那么就可以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办事。一般地,从事产品开发或科学研究时,对事物的了解存在这三种状态的可能性;如果从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办公室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时,大部分情况下,完全了解所面临的事物,处于“白箱”状态;但也有少数情况下,只了解一部分情况,处于“灰箱”状态的情况,此时只要深入挖掘,与了解此时的“关系人”多沟通,就能把“灰箱”变成“白箱”。

 
这样看来,通过学习因明,获得灵活性工作能力的人,会不会“对人刻薄,对己散漫”?就是文革期间说的“马列主义待人,自由主义待己”?

 
8、厚道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习因明,可以促进人获得灵活性的工作能力。由此产生一个疑惑:具有这种灵活性工作能力的人,会不会“对人刻薄,对己散漫”?就是文革期间说的“马列主义待人,自由主义待己”?会不会依托能力,嚣张跋扈,在工作与生活中由着性格,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是不是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随心所欲地处理事物?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对此,我们的答复是“不会”。如果真正通达因明的话,他不会嚣张,也不会中饱私囊,相反的,他很厚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

 
假使一个人通达因明,那么他必然了解事物生灭转化的缘起性法则以及因果不虚的道理。在事物的缘起法则的前面,没有人可以超越,大家都是平等的。

 
那么不论是在了解事物变化规则的人面前,还是再不了解事物变化规则的人面前,这个事物所展现的现象完全是一样的;同样的,不论是了解事物变化规则的人,还是不了解事物变化规则的人,对于所面对的事物的现象,大家所见闻觉知到的事物的现象也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看,人是平等的。通达了因明,就很难产生傲视别人的心理。

 
另外,所有的人,在事物生灭转化的缘起性法则以及因果不虚的道理面前,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一个人了解事物变化规则,就可以超越规则,无中生有地变化出这个事物来;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了解事物变化规则,事物就不理会他,不显现它的生命力。因此,通达了因明,就不会嚣张跋扈,因为他知道世界不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有什么不同……

 
通达了因明,他迟早会明白自己无法超越事物的规律,不论自己聪明与否,自己与别的凡夫俗子一样,能力是有限度的,许多时候,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想有些成就,没有别人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同样的,那些像我们一样的凡夫俗子,如想有些成就,除他们自己之外,也需要别的人的帮助。从此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希望自己成就,自己就会努力地干,也希望在困难的时候获得别人的帮助;另外,看到别人也渴望成功,就希望别人也努力的干,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会待人谦逊,为人厚道。

 
厚道,是长者的品质。如果我们因为学习因明,通达了事物生灭转化的缘起性法则以及因果不虚的道理;了解到在规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出于对成功的渴望,他学到了谦逊待人,以及厚道的品格。

 
厚道的基础是善良,厚道具有谦逊、简朴的气息。厚道的品质经常体现在推己及人上,愿意在自己力量的范围内,给别人提供便利。

 
最近,我看见微信上有一篇文章叫《看清一个人,何必揭穿他》,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包含有浓厚的厚道的韵味。是的,如果看清了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揭穿他?

 
如果一个人,通过学习因明具备了厚道的品质,那么他会不会“因为厚道而厚道”?会不会畏首畏尾,成为和事佬?

 

 

9、 刚毅
一个通过学习因明具备厚道品格的人,不会“因为厚道而厚道”,也会成为和事佬。
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习因明具备厚道品格的人,已经通达了因明。这样,他会研究面对的事物,进而会通达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缘起性法则。这样他对这个事物的认识,相对来说,会有点与众不同。即他具备这个事物的全局观、大局观、要点观。他会深刻认识到影响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时机,也会认识到影响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因素。出于对因果规律的敬畏,他真挚地倾听内心的声音,服从真理的召唤,勇敢解决的行动。

 
勇敢坚决的行动,就是刚毅。刚就是勇敢,毅,其实就是定下决心。刚毅具有下定决心一往无前的特性,其中下定决心,最难;而一往无前的勇敢,相对容易些。刚毅的品质,超越了勇敢。

 
下定决心,是刚毅的核心。下定决心,依赖于对事物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就谈不到刚毅。

 
比如说,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内有识之士对抗日战争的前途,议论纷纷。那个时候,在延安的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前途,有了根本性的认识,他果断地提出《论持久战》,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而是“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上的速决战”。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他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避开日军进攻的锋芒,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建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主席之所以提出“持久战”的观点,并定下“到敌人后方去”的决心,在于他看到了日本的特点:国家小、资源不足(如钢铁依赖从美国的进口)、技术发达(装备好)、训练好(部队训练好)、军事力量不足、但他们没有道义(发达侵略,受国际谴责)等等。尤其是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本弱点——国家小、资源不足,经不起消耗的弱点;以及日军军事力量不足,虽然占领了广大地方,但没有兵力防守保护的弱点。

 
同样的,学习因明,获得刚毅的品格,也是基于对事物的了解:包括对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缘起性规律的了解;包括具备关于这个事物的全局观、大局观、要点观;包括认识到影响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因素和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时机。此时,还需要将所了解的知识,转化为处理事物的决策与规划,并根据这个规划,配置相应的资源,并努力的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加深对事物现象、事物的生灭转化的缘起性规律、影响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因素和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时机的理解。否则即使有对事物缘起规律的认识基础,也不一定会养成刚毅的品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刚毅品格,是见识的结果,而见识是勤奋的成果。没有勤奋,就不可能形成刚毅品格的品格。如果具备刚毅的品质的人,主持某项工作,一般来说会推动某项工作的进展。

 
那么,是否都是100%地成功?或者根本就没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呢?

 
我们说一定有,因为没有哪个凡夫人会认识所有的事物,会领会面对的事物的全部关键,会把握所有的时机。那么,面对挫折、失败,我们是不是会垂头丧气?我们会不会心灰意冷?我们会不会倍受打击?我们会不会……这个时候,我们的乐观的品质,更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10、乐观
什么是乐观?倒过来看就是“观乐”,看着高兴,或者说高兴滴看着;乐观,表示人在从事一项活动(观)过程中,所持有的快乐的情绪(乐);这种情绪,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的问题是:面对挫折、失败,什么会让我们坚持下去?什么让我们摆脱垂头丧气?什么能让我们远离心灰意冷?什么能让我们走出倍受打击的阴影?我们为什么能屡败屡战?坚持到获得最后的胜利?是乐观。

 
另外,如果我们面对机会和挑战,我们怎么才能全力以赴地把握机会?赢得挑战?回答也是乐观。

 
只有在乐观情绪的鼓舞下,我们才能充分运用我们的潜力,挖掘我们的资源,发挥我们的优势,把握机会,克服困难,赢得挑战。

 
既然乐观这样好,那么什么样的人拥有乐观的品质?

 
那些不斤斤计较的人,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得失,产生苦乐的情感;因此豁达的人,会拥有乐观的品质。那些看清事物的缘起规律的人,不会因为事情的生灭变化而苦恼,也很少会怨天尤人;因此理性的人,是具备乐观倾向的人。那些整天忙绿的人,没有时间为逝去的岁月哭泣;勤奋的人,也具有乐观的品质。那些掌握事物发展转化规律的人,忙于因势利导,没有时间去顾影自怜,他们也是乐观的人。那些厚道的人,忙于帮助自己帮助别人……

 
既然这样的人拥有乐观的品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品质?

 
学习因明,可以获得理性、从容、豁达、真挚、勤奋、正派、灵活、刚毅、厚道等优良品格。具备这些品格人,就会理性、从容、豁达、真挚、勤奋、正派、灵活、刚毅、厚道,他们每天都很忙碌:忙于研究面对的事物,确认它们是不是应该关注的重要事物?忙于研究不断变化的面对局势,寻找它们的大局与全局?忙于把握机会,组织力量,克服困难,赢得挑战,获得突破……这样的人,哪里有时间去关注“自我”?他在事情顺利的时候,关注潜伏的困难,默默地组织力量,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在事情困难的态势下,则鼓舞我们的士气,恢复我们的信心,带领我们挖掘潜力,开发资源,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这就是乐观的品格,也是乐观品格的力量。

 
学习因明,可以自然具备乐观的品格。

 

 

因明的智慧人生,拥有理性、从容、豁达、真挚、勤奋、正派、灵活、刚毅、厚道、乐观等10种品质。这10种品质,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外在影响。这些外在影响包括: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位置,我们可以拥有更大的成果。

 
在这10种品格中,我很想喜欢理性、勤奋、厚道这三种品质。虽然我非常喜欢理性,但理性的品质,对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说,太高了。因为理性,包含有通达真理的内涵。如果一个人通达真理的话,那么他就已经通达了事物的缘起法则,认识到事情的大局以及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因素和这个事物生灭转化的关键时机。在任何时候,我可以厚道点,也可以勤奋点,这些我可以做的到。

 
一般来说,养成了“勤奋”的习惯的人,大多会比较节俭,不愿意浪费资源,不论是时间资源还是物资资源,或者其他的资源;不仅如此,养成了“勤奋”的习惯的人,作过的事情都比较多,经历与阅历也比较丰富;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常常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体察对方的感受和心情;以这样的“推己及人”的态度待人接物,他就是厚道的。

 
厚道,这个品质的核心是善良。善良,是我们的本性;因为善良,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一路走来;因为善良,我们可以笑谈困苦;因为善良,我们微笑面对人生。

 
在学习因明的世界里,如果我无法获得全部的十项品格,但我至少可以养成了“勤奋”的习惯,可以厚道的待人接物。

 
即使我仅仅拥有“勤奋”与“厚道”这两项品格,它们也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

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