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讯》

转眼之间,离先师冯国栋辞世己有九年。在先师诞辰一百周岁之际,我们作为受他教益多年的弟子,在此谨献上此小文以聊寄思念之情。

先师冯国栋(1906.9.6——1997.1.2),字云浦,祖籍江苏镇江,世居如泉。先师祖上世代为医,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均悬壶济世,在当地享有盛誉。家庭环境的熏陶,令先师对传统中医理论颇有兴趣,对他后来以练拳习武作为强身之道也有一定影响。

由于家道中落,先师只身来到上海。先后在洋行、海关就业。除了维持自己的生计 , 还寄钱接济家里。先师年轻时体质较弱,生活的重担,繁忙的工作,加上抗战期间目睹日寇的种种暴行,身心受颠簸和惊恐,使他在本应年富力强的中年生了一场大病。其时先师正在沦陷中的天津工作。先师被用担架抬上火车回到上海,重仅60余斤。回沪后卧床二年余,在师母的精心照料下,才慢慢得以康复。

先师自来对中国传统武术很有兴趣。三十年代在上海谋生期间,随吴鉴泉、靳云亭等宗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和形意拳。

自一场大病康复后,先师对练功更加刻苦。他虚心同众多武术界的名家切磋交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解放前在鉴泉社期间,受吴公仪、赵寿村和马岳梁的影响很大,并且与马岳梁私交甚密。后来,先师又随张达泉学拳。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对拳学契而不舍,孜孜以求。

除了太极拳,先师对形意和八卦的造诣也很深,早年启蒙于张占魁,而后又从学于靳云亭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至今还保留着张占魁宗师晚年赠送给先师的珍贵照片 ( 有题字 ) 。

先师拳界朋友众多,交往广泛,口碑极好,从不与人交恶。有时经常谈起拳界同仁交往的逸闻趣事,如陈济生、裴锡荣、常云阶等,不一一例举了他曾经说:(在上海的)吴门内 , 没有我不熟悉的……先师习练吴式太极,但并无门户之见,对各门各派、拳剑刀枪,以至气功等都有强烈的兴趣,他在拳术上的造诣也使他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声望。

先师对推广中华武术,尤其是太极拳不遗余力。他不仅身体力行 , 还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后期,已退休步入花甲之年的先师,竟然不论寒暑,每日坚持练拳近十趟。以致在八十年代被鉴泉太极拳社评为“太极健康尊者”。先师一贯诲人不倦,对于后学,恨不得将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一股脑儿倒尽。他注重研究,博采众长,每有心得,总愿意与人交流,让别人少走弯路。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发表《论太极拳推手》一文,在体育报上刊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裴锡荣合著的《太极拳推手要义》一书,由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出版。此外,他还在鉴泉太极拳社讯上连载《漫谈太极拳推手》的系列文章以供同好( 刊于社讯总 第 6 、7 、8 、9 期,1983 年元月-1983 年 11 月 ) 。先师还著有《浅释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惜未发表。鉴泉宗师早年创办的鉴泉太极拳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迫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太极拳社复社,先师是发起人之一。

先师具有出色的英语功底。记得改革开放后在外滩授拳时,常有外国友人观摩请益,先师往往与之谈笑风生。在随意交往之中弘扬了中华文化。先师为人谦恭、平和、淡泊、低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练拳是为了健身,习武之人切忌争强好胜。每遇与人推手,先师总是强调“点到为止”,从不计较谁胜谁负。然而屡屡见一些年轻壮汉与其一搭手即退出甚远。每当别人为他的深厚功底惊叹时,他总是微微一笑,说这是对方谦让给我面子。先师在对待自己的后事处理上也是襟怀坦荡。他要求家人移风易俗,后事从简,骨灰不留,撒入大海。先师的襟怀真像大海一样深沉宽广。

先师己离我们远去。在他老人家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这些晚辈永远的怀念他、敬仰他。尤其是先师的为人、拳艺,永远都是我们这些晚辈、弟子的楷模。

弟子:袁自力、方伦、刘勤、兰海、张恒等敬识

2006年9月6日于上海
 
 
fgd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

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