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的总结方法

 

前面说过:因明不仅仅是论辩的工具,而且因明还是思考的方法;学习因明,可以改善我们的思维。
学习因明,不仅可以让我们具备结构性的分析方法,还可以让我们具备结构性的总结方法。这种结构性的总结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分清主次,始终把精力放在关键的事情上和主要的事情上,让我们举重若轻,在工作与生活中得心应手。

 

maotu

前面聊过结构性思维,结构性分析方法,大家对此已经不陌生了。那么什么是结构性的总结方法?

 
我们还是从因明思考问题的过程来看待“结构性的总结方法”。前面我们曾经简要的说过—-结构性的总结方法,因明总结的程序性至少包括下面的六个步骤:我们需要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与我们的立场是否冲突?我们提出的观点是否符合生活的常识?另外我们的论证的过程是否严密完整?我们提出的观点与证明它的因是否有存在决定性的关系?是真因还是似因?即我们使用的因或者不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或者恰恰相反,证明我们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它是果因、自性因、还是不可得因?

 
因明的结构性的总结方法,与因明的立宗有关。从因明建立立宗的角度看:立宗就是“能立与能破”中的立破。立宗,都是要求建立在自己的立场观点之上的;立宗,都要求建立在生活的常识的基础之上;从确保因明论式的严密性来看:论证的过程,要求是严格按照“因三相”的过程进行论证的。基于以上的两点,我们可以从实用的角度看——因明的立足于我们的立场、经历与阅历,建立我们的立宗。那么,从学习因明中获得的结构性的总结方法,我们提出的观点,基于事实的立宗;具体的说,我们的总结,基于我们的立场、经历与阅历。

 
这样说,似乎没有什么特色,也没有什么石破天惊之处。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家都是知道的。从事实求是的角度看,因明的结构性的总结方法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问题在于:我们提出观点的时候,有多少次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的?

 
我曾经参加了一个有10亿元投资的项目,项目工地每天都发生许多事情。其中有一天,老板巡视工地,发现有二个地方在浇灌浆料,两个地方的灌法不同:一个地方没有石子,而另一个地方却有石子(其实,加石子是错误的方法)。工程部经理,对这个现象作了很多解释,最后以专家的口吻说“老板,土建我是专家,他们服从我的管理就可以了”;最后老板要求负责这个车间设备安装的设备技术经理回答这个问题。设备技术经理说:“老板,这事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之外,我不懂”。

 
在这个故事中,土建经理的总结为“土建我是专家”,这句话的目的:以我的经历作篱笆,隔离领导对现场的询问;“他们(施工单位)服从我的管理就可以了”,则是固定我的权威,服从我的管理就是合适的,否则他们即使是对的也不合适。从这个方面说,土建专家的总结,基于他的立场和阅历,但没有基于他的知识经验。而设备技术经理的话,当场就得到老板的赞美。这是因为他的回答基于事实。

 
很多的人,他们提出的观点、他们的总结,并不是基于事实。他们的观点很漂亮,吸引很多人,许多领导也沉溺其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和状况?

 
比如说,文革的时候有人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毛主席也知道这句话不对,但他认可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改革开放后,许多单位的领导奉行这句话,表明他的内心中有这样的观念:这是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事实上,所有有这种观念的企业家,后来都像长江的浪花一样消失在滚滚江水之中。

 
依靠基于事实的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成绩和经验,发现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不仅如此,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目前部分所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还可以从目前的问题和挑战中发现机遇,依此寻找到从现在向未来发展的通道。

 
学习因明,可以额外获得这样的好处:从学习因明中获得的结构性的总结方法;结构性的总结方法用于提炼我们所提出的观点,使我们的观点基于事实,基于我们的立场、经历与阅历。这样,我们提出的工作与生活目标,是基于事实和我们的能力,经过一番努力,这些目标都能实现。

 
最近有人分享了一条微信:大意是说林彪元帅,非常推崇毛主席写的一副对联,认为这幅对联本身就是一部兵书。这幅对联如下:
上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其实,我在20年前,看《用兵如神的毛泽东》的时候,就看到过这幅对联。虽然喜欢它,但说不出理由。

 
现在,看见这条微信后,联想度过的兵书战策,觉得这幅对联的确就是一部兵书:它把战略与战术、指挥和协调、示形和造势、进攻与防守等核心的内容都讲到了。但有一条,没有明说,但也隐含在其中了:就是敌情和我情,以及战场位置。这是什么?就是事实基础,没有这个事实基础,毛主席就不可能成为用兵如神的毛泽东。

 
打仗,需要依据事实基础;工作与生活,也需要依据事实基础。不是基于事实的能力的目标,都是不能实现的。

 
我记得大跃进的时代,有人提出“粮食亩产10,000斤”,为了达到效果,他们作了很多努力。最后报纸上、广播上都在宣传。因为“粮食亩产10,000斤”,按照这个数据,上级政府征收了1000斤的上缴粮食,并认为这些不到产出的10%,是不会影响当地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的。后来的事实是这样:这个地区,饿死的人最多。

 
有人提出“粮食亩产10,000斤”,这个在因明里叫“立宗”,这个立宗是基于我们的立场的,但不是基于事实、不是基于我们的经历与阅历(我们的能力)。所以它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东西,一旦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与指导后,灾难就不可避免了。

 
学习因明,可以获得的结构性的总结方法;用这种方法提炼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可以使我们的观点基于事实,基于我们的立场、经历与阅历;换句话说:可以更接地气。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

你必须 登陆 才能发表评论.